8月3日上午,Yak故事汇建所60周年优秀毕业生系列如约开讲,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3号楼315会议室内座无虚席,线上线下一百五十余名青年研究人员和在学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本期Yak故事汇特别邀请到了西北高原所首届独立培养的博士毕业生现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新全作为主讲嘉宾,同广大师生讲述他情系青藏高原,追梦生态桃园的四十载科研人生,也在讲述中告诉青年学生们如何从需求中寻找科学问题,在点滴中找寻创新点。
从1982年到2022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到西北高原所,从海拔3200米到海拔4600米,赵新全的科研路越走越高,笃定的践行着“人往高处走”的箴言。讲起科学研究,他的脸上掩饰不住的愉快和兴奋,即使这张脸被黄河源头的烈日晒得有些黑,鼻头也晒伤了。“173只羊,一杆秤,一条曲线” 是他科研人生的开篇,为摸清不同季节家畜体重变化的规律,在日常采样、监测工作之余他每个月都要给导师交给他的173只羊称体重,被同事们笑称“羊倌”,经过一整年,赵新全根据称重结果获得了一条锯齿状的曲线,这就是1岁到8岁绵羊的增重曲线。夏天增重、冬天减重,生产效率比较低下,他认识到,这是一个“营养非平衡的系统”。无奈当时实验室条件有限,为了研究动物能量代谢问题,摸清家畜的碳代谢规律,他便和同事们给羊带上由防毒面具改制的“呼吸面罩”,采集绵羊排出的代谢气体样品,再拿到实验室分析…… 回忆起过去海北站那些艰苦的科研时光,赵新全依旧满面笑容:“那时候天气冷,没有经验,冬天用铁桶打水,手粘在铁桶上,能撕下来一层皮。”
“从需求寻找科学问题”,在放羊的过程中,赵新全发现青藏高原草地牧草蛋白质低,营养缺乏,利用海北站附近种植油菜的优势,自行买设备、做了小规模实验,通过农牧耦合,适当的扩大饲草料种植的范围,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缩短家畜的饲养周期,减轻天然草地的放牧压力,克服了天然草地营养非平衡的瓶颈。
“创新是我不懈的追求”,第一次前往三江源,美丽的景色令他十分震惊,想象中的野生动物天堂中只有成群结队的鼠兔,严重退化的植被让他对可可西里的生态安全产生了不乐观的情绪,这便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但当时条件比较落后,为了这颗种子的营养,赵新全选择攻读动物营养学博士学位,前往丹麦进行学习和研究。
“给后来人留下些什么”,学成回国后,赵新全马上投入了工作。他带领团队在三江源地区坚持不懈地测量、实验,主持牧草良种繁育,退耕还林、还草,将退化的植被变为“青青草原”,使三江源地区地草地生态得以恢复。他主持的三江源区草地生态恢复及可持续管理技术创新和应用项目,科学认知了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系统研发和集成了退化草地生态恢复重建技术,创建了兼顾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的管理新范式。
“探索草地和畜牧发展的永续平衡”的心愿暂了,时任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所长的赵新全又心惦记上了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计划。于是,在成都生物所的所长任期宣布结束的当晚,他便回到了心心念念的高原,在他的牵头下,一个月后,由中国科学院和青海省共建的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成立,赵新全任研究院学术院长。
说到三江源国家公园,他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三江源很美,这里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形式,(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的成立,是我们在探索一条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的路子,无论从科学研究还是技术创新,或是生态系统管理的角度来看,三江源是重要的实践区域,国家公园的最终建设目标就是: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他从再野化讲起,有条理地介绍了研究背景、基本概念及现有成效,认真又激动向大家介绍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再野化模式及框架,讲述建立“调查+监测+物种保护+生境连通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体系、星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新时期草地功能再认识等问题……
谈及科学研究,他如数家珍,在过去40年的工作中,他从未停止学习,就像他说的那样——“创新是我不懈的追求,从需求寻找科学问题”“若晓三江源上事,先学羚羊不畏寒”。年过60的赵新全依旧坚守在科研第一线,用自己的扎扎实实的工作践行着“牦牛精神”,高海拔的纯净映在他的眼中、他的心中。当他提起三江源国家公园时,眼睛永远是那么的明亮,表情永远是那么的激动,语气永远是那么的深情,他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一片人努力、天帮忙的土地”,他的目光紧紧盯着更为远大的目标,他的能量深深影响着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生……
赵新全作报告
报告会现场